•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辽宁教育公众号
  •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新媒体平台

往期精选丨后疫情时代班级团体心理的“微辅导”策略

心理疏导

 

  摘要:开设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培养学生纯真美好的心灵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探究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发挥班级团体心理“微辅导”的优势,通过选用活素材、重视分享、创设新体验、融合多学科、实现全评价等途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成长。
  关键词:团体心理;“微辅导”;实践策略
  作者简介:张先义,江苏省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朱云萍,江苏省无锡市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师发展专项课题“新时代教师发展学校实践模式的本土建构研究”(课题编号:J-c/2019/30)和江苏省乡村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带头人培育站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前言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学校必须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心理健康教育要指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被广泛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但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的高度出发,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还要克服活动流于形式、选题过于单一、主题设计单调、过于强调游戏、专业师资匮乏、缺乏激励性评价不足等问题,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我们通过心理“微辅导”这一高效、快捷、方便的团体心理干预形式,帮助学生缓解应激心理反应,提升心理弹性,培养积极的生活观念和态度,从而解决学生在后疫情时代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班级团体心理“微辅导”的实施动因
  2021年3月,我校“智心慧语”广播站开播,笔者收到了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道:
  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现在的我心里有些困惑。每次进超市,妈妈都要让我戴好口罩,如果我不戴她就会很生气;在教室里只要一有同学咳嗽了或是发烧了,老师也会特别紧张。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这一切,妈妈没有明确地告诉我,我也不敢去问老师,一直藏在心里,担心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这封信反映了疫情期间学生出现了紧张、担心的情绪问题,需要心理教师对其进行辅导。不过,虽然目前各学校都开设了固定的团体心理活动课,但仅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而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能够满足学生内心所需的团体心理辅导并不多见。
  基于后疫情时代学生所遇到诸如此类的心理困惑,仅仅依靠学校统一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或专题讲座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试点开展班级团体心理“微辅导”是很有必要的。

 


  二、班级团体心理“微辅导”的优势
  班级团体心理“微辅导”是指基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心理体验,针对班级内学生的某些心理现象,利用碎片化时间,设计开展的心理团体干预。它指向的是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以体验活动、游戏分享为主要方式,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它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教师立场,打破时空限制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经历准备、过渡、工作、结束这四个阶段,通常团体辅导的主题根据教材而定,或教师设计,往往过于关注不足,也把辅导的重点放在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上;但仅仅通过几次团体辅导不可能预防和解决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而班级团体心理“微辅导”在时间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学科的限制,只需要用几分钟的时间,不论是班主任还是兼职的心理老师,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表现,自由安排“微辅导”的时间和场地,这大大提高了实效,也符合“心理辅导要有真实体验”的特征。
  (二)基于儿童立场,构建多元方式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学生立场”“儿童视角”,这是完全符合现实需求的。然而,由于学生对心理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一般传统的团体辅导结束后,学生只是觉得自己参与了一次团体游戏而已,游戏是热闹的、好玩的,但不知道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缺乏辅导后的自我反思,如果处理不好反而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班级团体心理“微辅导”具有积极引导、及时反馈的优势,它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关注到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快速找到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基于对话立场,建构平等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路径一般是个体先通过自主学习、自我领悟完成“助己”的过程;然后,个体掌握心理辅导的育人理念和辅导技巧实现“助人”的功能;最后,个体在与他人的良性“互助”过程中,共创健康和谐氛围,共享成功成才喜悦,共商生活学习难题,共聚攻坚克难智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班级团体心理“微辅导”就是营造让学生信任、理解、支持和包容的一种良好氛围,师生间在敞开心扉、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答疑解惑,互助成长,开创了指向未来共同发展的辅导新模式。

 

 


  三、班级团体心理“微辅导”的实践策略
  “微辅导”之“微”体现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象、不同内涵,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微辅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班级团体心理“微”辅导。
  (一)防“微”杜渐:选用“活”素材,缓解焦虑
  2020年5月,疫情复学后孩子们一度出现了状态不稳、学习焦虑、自制力减弱等状况,课堂上注意力很难集中,有的学生听了几分钟就开始发呆走神。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研究表明:过度焦虑直接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降低学习效率,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很容易引起紧张、恐惧、易怒、抑郁等负面情绪,损害个人身心健康,甚至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后疫情时代,考虑到固定的团体辅导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且辅导时间过长,还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进度,加之为了减少人员聚集,学校将原来的大课间室外操改为室内操,于是笔者便利用大课间结束前的几分钟时间开展班级心理“微辅导”,帮助孩子们调整心态。
  每个学生都是疫情的经历者和体验者,生活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笔者把握疫情下的教育契机,先引导学生收听关于疫情的新闻报道,再回顾居家期间线上学习以及家人相处的情景,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最后以“万事通”的身份解答孩子们内心的困惑。学生提出的大多数问题都与防疫抗疫有关,比如“什么时候可以摘下口罩?”“新冠病毒什么时候会消失?”“下个学期还会延迟开学吗?”“新冠疫苗研发成功了吗?”笔者借此将日常的防疫知识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当学生关注的问题有了回应,他们就能舒心而满足,意识到恐慌焦虑是没必要的,并决心改变以往懒散的学习状态,重拾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点点进步起来。
  (二)“微”言大义:重视“群”分享,释放心灵
  我们平时设计的游戏与活动都是一种辅导载体,只是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而辅导后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因为担心学生“不分享”或者“乱分享”,就安排大量的游戏活动,缩短分享的时间,那辅导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事实上,无论是游戏体验,还是讨论分享,都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开放自我、表达自我,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复学之后,有些学生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处于焦虑状态。为了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每周三的晨会课上,笔者会抽出时间,先做个有趣的心理小游戏,如“解绳扣”“大风吹”“网小鱼”“抱西瓜”等,然后作为“大朋友”与学生面对面地聊天,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分享彼此的内心感受。学生争着举手,话题没有限制,谈话充满了意义。像这样平等地与孩子们聊天,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当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将快乐、烦恼、担忧的事情进行表达、分享时,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三)见“微”知著:创设“新”体验,敞开心扉
  班级团体“微辅导”的最大优势在于,注重“体验式”活动,通过情境体验、角色交换等方式,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思考。一些教师意识到体验的重要性,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专门设计了体验分享环节,但只是笼统地说:“请谈谈你们的体会。”这使得学生感到不知所措,不知从哪里开始说起。如果教师将要分享的内容具体化,并激励学生有所启发,他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
  班会课上,笔者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们玩“信任他人”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两两随机配对,一个人帮助蒙着眼睛的另一个人走完设有障碍(使用教室内椅子搭建的路障)的路程。参加完游戏活动后,教师给出以下体验分享的问题:
  1.当你看不见东西的时候,感觉如何?
  2.蒙上眼睛之后,你是否完全相信帮助你的那个人?
  3.作为一名帮助者,你是如何让对方信任你的?
  4.你想成为“帮助者”还是“需要帮助的盲人”呢?
  面对具体化问题,学生敞开了心扉。在后续的经验分享中,有一半的学生愿意做“帮助者”,一半的人愿意成为“被帮助者”,其中女生更容易信任他人,多数愿意成为“被帮助者”;而男生防御心理强,多数愿意做“帮助者”。那些愿意做“被帮助者”的学生感受到被帮助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信赖;那些愿意做“帮助者”的学生觉得自己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给别人带去安全感,在活动之后增强了自信心。
  (四)识“微”见远:融合“多”学科,发展心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心理辅导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它不适合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开展。“双减”之下新问题会出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更应关注“双减”给学生带来的新变化。事实上,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学科都包含了心理教育元素。只有根据儿童的内在需要,将部分融合为整体,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中,才能够实现多方位的“微辅导”。
  音乐课上,笔者通过简单的呼吸训练法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全身心放松。引导学生慢慢闭上眼睛,抛开心中杂念,在吸气的时候,双手微微握紧拳头,当吸气达到最大值时,屏住呼吸3秒钟,然后再缓缓呼气,呼气时两手微微张开,如此重复这套动作。在此过程中,播放一些鸟语虫鸣、潺潺溪流的轻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美丽怡人的大自然,让整个心灵沉浸其中。这种持续而规律的身体放松运动效果好,心情也变得愉悦。此外,笔者还带着学生唱《幸福拍手歌》,边唱歌边表演,放松自己的心情同时在快乐的时光中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从而使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学习和生活。
  舒尔特方格训练法是一种提高儿童注意力的心理游戏。在一张正方形卡片上画出25个边长为1厘米的方格,格子内任意方格内填写上阿拉伯数字1~25内的数字。学生要用手指按1~25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大声诵读出来,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数学课前花上1~2分钟时间训练,锻炼学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持续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培养排除外界干扰、专注学习的能力。到了课堂上时,孩子们便可以不经教师提醒而集中注意力,手和眼睛更协调,他们做作业的速度也加快了。
  (五)清“微”淡远:实现“全”评价,培育心境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渴望得到肯定和尊重的内在需要。心理成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次或多次咨询后,对于学生参与每一次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或“微辅导”的评价,不能像学科那样用分数去衡量,心理的转变和成长与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学生通过参与班级团体心理活动而解开了某个困惑,改变了不良的认知方式或者行为方式,那么这一次或者这几次的辅导就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对“微辅导”,还是对辅导老师都需要放到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去评价。在设计辅导环节时,特别是在竞争性、对抗性和互动性较强的环节,教师在评价时要引导学生不要在意输赢,而是要认识到比赛是大家一起参与和体验、彼此分享快乐的过程。我们要强调团体合作的精神,注重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性、协作性、平衡性,以增强共同面对问题的勇气。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班级团体心理“微辅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心理辅导教师责任大、任务重,需树立积极的辅导理念,掌握有效的辅导方法,联合多方,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关心社会,深入理解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形成积极的阳光心态,从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冬梅,罗胜利.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1).
[2]张先义.团体心理活动课适应教育新常态的冷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1).
[3]朱云萍.后疫情时代班级心理微辅导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20(28).
[4]彭丽媚.小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9(6).
[5]马利文.行动研究: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6).
[6]张先义,章文凤.疫情背景下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2020(4).
[7]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5).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