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辽宁教育公众号
  •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新媒体平台

往期精选|“三美育人”:校长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振兴乡村教育,促进乡村教育高位优质发展,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时代赋予乡村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是要有好校长。校长的教育思想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校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从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培养、德育渗透、文化建设等方面发力,促进乡村学校优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学校;校长领导;教育思想;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战胜,庄河市鞍子山乡中心小学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引领校长用教育思想领导学校的区域推动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HB170617。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乡村教育优质发展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探索乡村学校发展新路径,努力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时代赋予乡村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乡村教育培养出来的且长期在乡村工作的校长,笔者对此深有体会:乡村学生是未来坚守乡村、建设乡村的主力军。乡村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乡村发展的希望。因而,办好乡村教育,需要校长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积极地付诸实践。
  壹
  校长办学理念的确立点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一所乡村学校的校长,笔者参与了庄河市教育局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引领校长用教育思想领导学校的区域推动策略研究”的相关工作,确立了“三美育人”的教育思想,即在家乡感知美、在校园践行美、在心灵孕育美;构建了学校精神文化,设计了实践体验平台,搭建了完备的课程体系,学校工作至上而下,有规划、成体系地开展,办学效果显著。
  (一)因时制宜
  校长教育思想的确立,应结合党的教育方针,紧跟时代脉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教育思想不能偏离根本。我校精神文化建设紧跟国家的教育方向,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笔者在确立“三美育人”教育思想时,力求做到与时俱进,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因地制宜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学校有着天然的优势。乡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等都有可能成为学校提炼教育思想的着力点。因此,笔者结合本地实际,让“立德树人”这一任务具体化,并能有力地指导好本校工作。
  (三)因校制宜
  原大连市教科所宋庆泮所长曾说过:“教育思想不可能在学校里自发地生成,必然要通过分析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校的实际现状,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才能确定。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研究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是无法确定本校教育思想的。”
  诚然,学校的教育思想不能是校长自己想出来的,也绝不是找几个专家就能研究出来的,而应该是校长和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没有师生的认同,校长的办学思想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笔者在研究教育思想时,与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学校的发展史、实际需求、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
  贰
  校长用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

 

 


  有了教育思想,还要有正确的实现路径。笔者基于学校实际,结合师生需求,确立了乡村学校发展的着力点。
  (一)教师培养
  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力量是教师。学校教育思想只有取得教师的认同,才能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乡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教师待遇有待提升等问题,能一直坚守在乡村工作的教师,大多有着质朴肯干的品质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他们是乡村教育的骨干力量。学校如果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人尽其用,就有可能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
  虽然乡村学校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高规格的培训,但是学校可以向内挖掘,用自己的“土专家”来培训。例如,我校教师杨桂荣深入研究写字教学多年,自编教材,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学校就安排她每天第四节课专门为其他教师培训,让没课的教师集中学习写字,对提升全校教师的写字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校还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让教师接受专业的培训。例如,聘请大连本土的教育家担任特聘顾问;邀请辽宁省乡村导师团队定期来学校开展活动;与名校联盟,安排教师定期交流学习。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保障。我校针对农村学校平行班少、专业教师少的特点,打破年级和学科界限,创造性地建立了“1+5”晒课制度,即教师自主组建1个研究团队,开展“备、试、改、晒、评”5项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四步八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团队:“四步”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构建知识准备、建构概念、应用体验、综合测评四个步骤;“八度”指教师在教学行为方面关注自学、预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检测、评价八个维度,以此为基本框架,建构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点的立体课堂。学校通过系列培训,培养了一批能够长期扎根乡村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学校优质、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德育渗透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我校“三美育人”教育思想的目标就包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健康人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爱自己、爱他人、爱学校、爱家乡、爱国家。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德育从细微处着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每年元旦,学校都开展主题为“老师,您好”的制贺卡、写贺词活动。学生亲手制作的贺卡,美化校园,浸润师生心灵。我校创建了校长和师生相互问候制度。每天早上,校长和师生相互问好,放学时相互道别。在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方面,学校担负起相关责任,校长和教师做好示范引领。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时不会问好,但是只要老师主动向他问好,第二天或者第三天,他也会主动向老师问好,而良好的习惯就是在这种物细无声中养成的。
  (三)课程开发
  如今,在“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劳动教育在乡村学校有着天然优势,我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我们将学校可利用的区域网格化,每班负责一个大区域,每个学生负责一个小区域,进行卫生清扫和环境管理。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劳动清单,将劳动成果与班级评价有机结合,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有利于开发校本课程。我校以“尚美教育”为主线,开发了剪纸、面塑、书法等校本课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此外,在“双减”政策下,我校全面推行课后服务,创设了丰富的特色课程,学生学习效果明显,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四)教学模式改革
  陶行知先生说:“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之支配的。我们如果强为分家,必致自相矛盾,必致教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所以,我们希望担任修养的人,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而在知识品行合一上研究些办法出来。”
  我校“三美育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育出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实现这个目标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学校以冷冉先生的“情·知教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了“四步八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下功夫、想办法、有作为、出成效,努力构建课堂教学的“立体结构”,形成师生、生生、组组互动的交流格局,教会学生倾听、表达、质疑,培养其理解、尊重、包容、共享等优秀品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五)文化建设
  好校长应成就一所好学校,他应该是文化上的领导,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师生一起去感知美、践行美、孕育美,让教育思想浸润师生心田,留下文化烙印。这其中,将学校精神文化转化为校园环境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文化应该是由内而外产生的,是广大师生共同建设的结果。有了师生的认同,有了师生的辛勤付出,这样的校园文化才是学校自己独有的文化。
  对于乡村学校而言,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要有,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更是不可或缺。学校文化建设的好坏,关键在于校长。校长应该是学校教育思想的第一践行者,“美和爱”应当是校长教育思想的底色。教师是培养人的人,而校长是引领教师的人,所以校长用教育思想去引领学校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到自己到底应该为学校营造什么样的文化,当校长离开这所学校后,这所学校还应是一所好学校,还应有旺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2020年12月,我校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100所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近几年,学校先后获得“辽宁省文明校园”“大连市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示范学校”“大连市优质乡村学校”等荣誉称号。未来,我们将继续开拓进取、身体力行,实现乡村学校优质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应尽之责。

 


参考文献:
[1]蒋玉琴.新时代乡村学校育人之路探索——以江苏省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奋进少年”品格培塑为例[J].中小学校长,2022(01).
[2]黄遵红,夏海鹰.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中乡土文化的意义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1(19).

 


(责编: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