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精选|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教学为例
原创 刘 兴 辽宁教育杂志 2023-12-28 16:21 发表于辽宁
摘要:人工智能为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人工智能可根据单元要素和习作要求进行语义分析,对学生习作进行诊断,针对学生全体和个体找出共性和个性化问题,有助于教师抓住写作的要点和难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刻体会,生发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智能诊断更好地形成过程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人工智能;智能诊断
作者简介:刘兴,清华附中合肥学校教师。
陶行知先生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教育也应该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尤为明显,因为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经历千差万别,所思所想更是迥然不同。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因读不懂作文题而导致文章跑题,有的学生虽理解了主题却抓不住重点,有的学生抓得住重点,却写不出真情实感……那么,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如何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学情,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呢?
纲举目张,人工智能为习作教学带来生机
(一)习作教学大单元一体化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表达能力,是后续文学素养的养成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新课标背景下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在每学期的中间设置了专门的习作单元,一是在前面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衔接本学段的习作能力,二是为后面的单元学习提供表达能力的铺垫,促进了阅读与习作能力共同提升,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习作教学的新变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一个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块。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教学能发挥大数据和语义理解等优势,有助于教师分析和诊断学生的表现。教师可通过个性化学习、自适应评估、智能辅助教学、虚拟实验、智能推荐系统等优化教学过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表达提供了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学情分析精准教,启发学生精准学,运用测评工具精准评,实现习作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纵向整合资源平台的材料,深挖学生的创作表达;横向启发学生融合跨学科知识以及生活实践,使习作教学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
人工智能的语言处理技术以及算法等解决了精准教、精准学、精准评的问题,实现了以大单元目标为核心的习作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在教学评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
智能诊断,实现大单元习作“教—学—评”一体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体化,倡导探索大单元教学,在改进教育评价中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明确,多维而又统一,形成一个系统。大单元教学中,教学评价非常重要,是促进学习、诊断学习、推动学习的载体。教师把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使评价与活动相互呼应,达到“教—学—评”一体化的效果。教材将习作教学置于单元中整合设计,通过单元解读、主题挖掘和重构,在单元的大框架中进行写作活动,将主题意义、语言实践和育人价值有效融合,使教学目标更具大局观、教学内容更具丰富性、教学活动更具有时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目标是相互依存、合而为一的,单元的阅读目标是从读到写的思维升华,写作目标是从写到读的鉴赏升华,二者缺一不可,然而习作更是阅读目标的落脚点,通过深入阅读分析课文,才能更好地理解习作目标和习作要点,明确为什么而写、怎么写、写得怎么样。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乐园》的教学为例,从教、学、评三个方面阐述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大单元习作“教—学—评”一体化。
(一)“教”大单元要素——为什么而写?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优美,围绕“乡村生活”徐徐展开,由《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和《三月桃花水》4 篇课文组成。单元阅读目标是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习作目标是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阅读篇目学习的基础上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表达真情实感。第二课《乡下人家》中的选做题“你眼中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为本单元的习作教学做好铺垫。教材对本次习作编排了三个层次。第一,点明习作主题,教材以“这些地方都是我们的乐园”引入,用图示的方法打开习作的思路,从多个角度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第二,连用三个问句,启发学生思考习作表达的重点:乐园是什么样子的?你最喜欢在乐园里干什么?乐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教师可用列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填在表格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清楚,迁移运用本单元课文的关键语句表达情感的方法,将自己的快乐融入习作,写出乐园的“乐”。第三,与同学分享交流,把习作读给同学听,让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快乐。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围绕“生活的乐趣”记录自己的日常活动和见闻,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乐于分享与交流,探究“乐事之乐”的表达方法,能够融入真情实感,学会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并能举一反三,培养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教师在习作的第一课时教学后,可以在线布置习作任务,人工智能会给出贴合教材、紧扣教师教学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搭建写作框架,提供优质资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二)“学”大情境创作——怎么写?
智能诊断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第一次创作以后的第二课时,笔者以人工智能诊断机器人小飞批改作文为导线横向贯穿,以“乐”为主线纵向牵引,以“三人协作小组”为组织形式,设计了以回顾反思、评价实例、读改闯关、总结收获、课后实践为内容的“起—承—转—合—留”五个环节。
1.起——回顾反思,开启快乐之旅。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回顾《我的乐园》写作的三个方面,即选定乐园、写出乐事、表达“乐”,启发学生抓住其中的重点。
2.承——评价实例,讨论写“乐”之法。
在第一次创作中,33名同学中只有6名达到优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这堂课笔者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创设了“机器人评改作文”的大情境,将全班的作文扫描后随机抽取其中一篇,用人工智能的全班作答功能发动在线批改。通过实时数据快速呈现了学生的批注,然后选择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评,结合学生的回答,笔者出示机器人给出的人工智能评价,使得主、客观评价共生,启发学生思考习作方法,最后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方法:写具体,扩一扩,细节描写更具体;写感受,改一改,情感表达更充分。
3.转——读改闯关,书写快乐之事。
以闯关“乐”为学习任务,使得“点”“线”思维延伸至“面”,将知识付诸行动,实现知行转化。
第一关:小组话题。跟小组同学说说你写的这件乐事,有哪些可“乐”之处?
第二关:个人创作。用上学过的小妙招,写清楚一件乐事,注意写出“乐”的感受,并在讨论区提交作品。
第三关:交换点评。和同桌读读同学们的作品,你觉得谁的作品让你感受到乐事的“乐”,请给对方点个赞。
4.合——总结收获,领悟快乐之美。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其他习作的表达中也用上这些小妙招,把细节写具体,写出真实的感受;联系本单元课文,体会《乡下人家》和《天窗》两篇文章中的快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乐事,体会快乐;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体味生活之美,在习得的基础上实现课文迁移。
5.留——课后实践,继续快乐之旅。
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把一件乐事写具体、写出感受”的学习心得,趁热打铁,在课后实践中写出乐园的两三件乐事,在自由表达中融入自己真实的经历和感受。从课内的习得再到课外的实践习得,促进了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实现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内化与提升。
(三)“评”大任务表达——写得怎么样?
大单元教学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性评价,还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也是体现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学习策略与方法是否合适、学习效果是否提升的过程。新课标提出,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
在这堂课的设计中,笔者巧妙地运用人工智能的“作文智批改”功能,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智能评价的学情数据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让多元化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习作前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尤其重要,通过“三人小组”的形式,笔者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和聆听,学生不仅分享了表达的快乐,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再鼓励学生用上表达“乐事之乐”的小妙招,把乐园的乐事写具体,写出感受,以评价实例探讨“怎么学”。
在学生提交习作的同时,“作文智批改”会立刻给出评价,学生可以看到自己明显的提升,既获得了成就感,又激发了写作兴趣,以评价检验“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可通过评价确定学情与目标的差距,并不断开展多元化与互动化的评价来缩小差距。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教师可请学生读一读其他人的文章,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鉴赏评价和点赞同学的乐事写作,又是一次学习的巩固和延伸。在学生自由欣赏同学的文章后,教师可按照点赞数排序,表扬获得点赞最多的学生,及时肯定并放大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
这堂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了评价方式,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通过点赞、评论、智能评价,实现了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通过生生互评、主客观评价相结合,实现了评价主体的互动,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在“作文智批改”的数据中,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32名学生中有20名获得优秀,其余均达到良好,学习效果明显,反馈清晰。很多学生都有了明显提升,获得了代表优秀的三颗星,也因此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以学定教,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智能习作课
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表达能力一步步提高的成就感,写真实的自己,写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加深学生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因此,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讨论为主体。然而,学生的生活经历、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都不尽相同,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如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每一名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呢?
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乐园》为例,笔者根据课前的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能明确写出乐园以及乐园发生的乐事,但是很难写具体并表达真实感受。因此,在本节课中,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教师可作为引导者,在课前、课中、课后以主问题“如何写出乐园的‘乐’”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在智慧课堂新媒体的应用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信息手段的协助,帮助学生深化认知,从而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解决学生课前出现的问题。尤其在课中,教师可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闯关任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很好地实现以学定教,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在大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习作教学也应该从目标出发,决定“学什么”,实现“怎么学”,评价“学得怎样”,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根据单元要素和习作要求进行语义分析,对学生习作进行精准诊断,有助于抓住写作的要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全体和个体提出共性和个性化问题解决方案,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入体会,生发表达,基于评价结果向新的目标出发,如此循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将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颖. 新媒体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践[J]. 课外语文,2019(1).
[2]贾巨泽. 浅谈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 天津教育,2020(10).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