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精选 | 老工业基地推动区域劳动教育实施模式探索
原创 高杰 辽宁教育杂志 2023-12-29 16:10 发表于辽宁
摘要:沈阳市铁西区以传承“老工业精神”为劳动教育发展内驱力,探索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一一三”劳动教育实施模式,重点介绍一个网格化推进框架(全域推进、课程丰盈、多元评价、强化师资)、一条资源集群主线(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学习场和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体验场)、三个动力系统(价值带动、项目驱动和研学撬动系统)的有效策略,助力劳动教育常态化优质落地。
关键词:劳动教育;区域;老工业基地;实施模式
作者简介:高杰,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高级教师。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对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细化了要求。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学校的课程表。
文献研究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劳动教育,研究视角从劳动教育的内涵扩展到课程的设置与落地。比如,顾建军从立意、匹配度、品质、水平、效能等角度探讨劳动课程的高质量建设;王彩燕从团队建设机制、课程开展模式、多元评价路径、资源建设框架等角度思考劳动教育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有研究者从区域整体角度思考劳动教育的一体化设计,如胡清华和杨晓华基于师资队伍、课程、劳动教育基地、考核评价体系、社会协同支持体系五个方面,尝试建立区域劳动教育新机制。
实践层面,沈阳市铁西区教育部门通过调研、访谈发现,劳动教育作为独立学科存在仅仅一年多,很多学校在师资、课程、资源等方面均存在短缺问题。大部分劳动课教师是由英语教师、科学教师、班主任等来兼职担任,其未曾接受过劳动课程专业培训,很难系统完整地完成劳动学科的教学任务。另外,部分学校存在教材短缺的问题,导致学生没有见过劳动教材。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质量良莠不齐。
本研究从教育实践出发,基于沈阳市铁西区本土老工业基地特色,从区域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开展劳动教育实施模式的相关探索。
PART.01 构建区域劳动教育实施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
劳动教育包含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劳动、生产等教育活动,是一种素养方面的教育。随着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实施,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遵循新课标对劳动教育的界定,即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弘扬积极的劳动精神的教育,是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大核心素养,系统提升学生劳动素质的教育活动。
(二)区域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所指的区域劳动教育,依托于沈阳市铁西区。铁西区是东三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记录了中国工业浓墨重彩的发展历程,拥有劳模精神、工业血脉、工业印记等值得赓续传承的宝贵财富。
铁西区的区域劳动教育指的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因地制宜,将本区传承的“劳模精神”定位为劳动教育发展驱动力,将老工业基地的优势转化为劳动教育发展动能,将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企业资源、工匠劳模资源、劳动地标资源等与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整合的实施模式。
(三)铁西区老工业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
铁西区辉煌的工业历史,为区域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地理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西区在中国工业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曾被誉为“东方鲁尔”,是一个时代的骄傲。老一代铁西人发扬主人翁精神,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创造出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多个“第一”。例如,我国第一枚国徽、第一炉铁水、第一台机床、第一台变压器……铁西区记录了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进入21世纪,工业文化血脉仍然流淌在铁西人的身体中。通过“东搬西建”,铁西区凤凰涅槃、再次崛起,成为“一区两域”,发展空间广、韧性强、潜力大的新型工业示范区。铁西新一代健儿从老一辈英模手中接棒奔跑,铁西工业文化图腾更加熠熠生辉,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互相赋能,装备制造与信息产业协调发展,全方位品牌重塑与高新项目矩阵交相辉映,铁西工业文化在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基础上又打上了科技、创新、振兴的新烙印。
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下,铁西区把握发展风口,成为拥有高端制造业、科技智能产业、生态农业的大区、强区。此外,铁西工业文化开始了新一轮“蝶变”,其文化内涵被创意延展,培育出新的文化肌理。这些都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构建因地制宜的劳动教育实施模式
铁西区政府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大方针下,将劳动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着眼劳动教育的长远布局和长期发展,跳出劳动看劳育、统筹推进谋劳育、“五育融合”促劳育、结合“双减”研劳育,基本思路有以下两方面。
1.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
铁西区委、区政府印发《铁西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大劳动”“劳动+”教育观,积极探索具有铁西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引领学生学会劳动技能,润养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因地制宜构建劳动教育实施模式
铁西区坚持育人为先、素养为本、实践为基、创新为重四项工作原则,构建了“一一三”劳动教育实施模式,即一个网格化推进框架、一条资源集群主线、三个动力系统,促进劳动教育有效实施。一个网格化推荐框架指的是全域推进、课程丰盈、多元评价、强化师资;一条资源集群主线指的是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学习场和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体验场;三个动力系统指的是价值带动、项目驱动和研学撬动三个系统。
PART.02 “一一三”劳动教育实施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一个网格化推进框架——建立区域劳动教育规范化实施推进模式
网格化推进框架是老工业基地区域劳动教育顺利实施推进的骨骼,分为全域推进、课程推进、评价推进、师资推进4个部分。
1. 全域推进有效度
铁西区立足区域顶层设计,整体构建行政、教研、学校、家庭、基地多主体全域推进模式。在《铁西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总体引领下,铁西区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层面的相关制度,各级各类部门协同合作,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负责顶层设计,教育督导室细化考核评价,教师进修学校培养劳动学科名师,学校起到主导作用,家庭发挥基础作用,基地实现支撑作用,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2. 课程推进有厚度
铁西区全面升级劳动课程,发挥区劳动课程研发中心的引领作用。在学校每周至少开设1节劳动课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主轴,以新课标为指导,开发了具有铁西特色的区本劳动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校本劳动课程。在课程理念上,注重横向关联、纵向贯通。横向上,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劳动元素,注重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推进课程融合;纵向上,分类分段,循序渐进,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
目前,区本劳动课程呈现4大模块、13个主题、60余个项目的完善体系。各校采用“1+1+N”模式,开发了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校本课程。如工人村一校的“小齿轮”劳动课程、雏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四小”劳动课程、勋望小学的“闪闪螺丝钉”劳动课程、清乐教育集团的“种植园”劳动课程都是有效落实劳动教育的优秀载体。
同时,基于教育公平性,区域劳动课程体系中涵盖了特殊教育劳动课程。通过开发适合特殊儿童的劳动课程,教会这些特殊儿童能够生活自理,充分体现区域教育全纳融合的显著特征。
3.评价推进有温度
在评价考核方面,区域整体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以儿童语言为模板,采用教师、学生、家长多元主体,谁陪伴谁评价、谁参与谁评价的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改革。
4. 师资推进有梯度
铁西区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打开大门办学,聘请区内企业厂矿的劳动模范、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任兼职教师。每年按计划增加劳动学科新教师,学校采取培优带动、梯队成长的培训策略,以名师开路、团队发展的方式,让劳动教师队伍不断向专业化迈进。
(二)一条资源集群主线——扩展基于老工业烙印的劳动教育资源库
1.传承老工业精神,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学习场
除了开发劳动课程,铁西区从区域层面组织学校拓展路径、创新方式,有机整合各类劳动教育。例如,开展主题班队会、邀请劳模开展讲座、开展劳动技能大赛、进行主题实践活动。学校还结合“双减”实施劳动教育,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多项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社团活动。
“劳动周”是铁西劳动教育的另一抹亮色。全区学校以传承“老工业精神”为核心,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周”,将周期性密集劳动教育元素融合,增强劳动教育育人效果。在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上,各校加强规划与建设,实现每校有一间劳动教室或一个校园劳动角,打造出一批区域劳动实践教育特色学校。
区域统筹计划,利用大潘小学、小潘小学校舍建设新的具有铁西老工业基地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已有的小、初、高3所基地,在4个校区组建区域劳动与综合实践基地教育集团,形成课程完善、机制健全、管理创新的区域劳动教育基地集团化特色。
2.利用老工业基地,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体验场
为实现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在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建设上,铁西区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密切配合,每个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主题家长培训会、交流会,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教育合力,体现劳动教育的日常性、连续性和生活化。
在社会资源建设上,全区构建学工、学农、学军、科创四大板块、十大基地的产教融合劳动教育资源体系,以教育新场域为劳动教育配备新引擎;充分开发沈阳工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中国工业博物馆、农业劳育基地、辽牙研学基地、消防救援站、人民武装部等社会资源的教育属性,利用“一区两域”的地缘优势,实施城乡整合、资源互补,将这些社会资源打造成功能完善、设施完备、领域多元的劳动实践基地。同时,定期分层分地域组织学校到劳动实践基地活动,让劳动教育基地成为课程实践场所,形成院校配合、职教引入、社区支持的基地开发新格局。
(三)三个动力系统——创设价值带动、项目驱动、研学撬动三维动力拓宽劳育模式
1.价值带动系统,赋能劳动教育
铁西区坚持将育人作为劳动教育的首要原则,以培养“全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核心,将“为学生未来着想”作为劳动教育初心,以新时代劳动教育激活不同学生特长,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拥有均等机会。宏观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学生未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项目驱动系统,赋能劳动融合育人
铁西区内各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设计跨学科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或任务群,全面提高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感知劳动教育的完整过程,让“大劳动”“劳动+”教育的色彩更加鲜明。以启工二校“车视界”劳动项目式课程为例,学校将学科知识、研学旅行、实践探究相融通,打破学习边界,引导学生立体成长。
3.研学撬动系统,赋能劳动幸福体验
为体现依托劳动教育实现幸福教育,铁西区注重提升学生劳动教育幸福感。在一日体验基础上,学校结合学生需求,制定多份研学地图,对接十大基地自行开发的研学路线,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PART.03 区域劳动教育实施模式的启发与思考
“一一三”劳动教育实施模式的发展和实践,推动铁西区的劳动教育蓬勃发展,绘就了劳动育人的精美画卷。启工二校“车视界”课程被评为全国第五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二等奖,勋望小学被评为省级劳动教育示范校。另有4所学校的劳动课获评沈阳市劳动教育精品课,有14所学校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教育特色校,有44所学校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教育特色项目校。
以区域为单位系统推进劳动教育实施,对于提升城乡学校劳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价值。铁西区通过整体规划破局、创新改革破题,统筹整合多方资源,提升劳动教育品位和布局能力,培育长效动力机制,实现深挖劳动教育育人价值,深挖劳模精神内涵,进而提升区域内劳动教育的整体水平,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优质落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按下“快车键”。
参考文献:
[1]顾建军.区域高质量建设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理路与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23(6).
[2]王彩燕.基于劳动内涵理解的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18).
[3]胡清华,杨晓华.区域推进,为新劳动教育赋能[J].江苏教育,2023(23).
[4]刘作建,陈少燕.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烟台方案”[J].中小学管理,2023(9).
[5]纪海龙.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的可能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23(8).
[6]关兴莹.新时代三类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特征与实施重点[J].中小学校长,2023(8).
[7]胡晓华.探索区域集群实施模式 凸显劳动教育特色优势:大连市甘井子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项目建设与发展[J].辽宁教育,2023(10).
[8]陶贵金.积极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区域协同推进的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2023(4).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