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辽宁教育公众号
  •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新媒体平台

本期精选丨在地化教育视角下乡村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探索

原创 曹勇 辽宁教育杂志 2023-12-29 16:10 发表于辽宁

 

作者简介:曹勇,沈阳市辽中区二中教育集团高级教师。

文章来源:《辽宁教育》2023年12月刊(下半月)

 

       近年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将农村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地化教育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办学思路。沈阳市辽中区二中教育集团(以下通称“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全校75%以上学生的家长务农或外出打工,这些学生的学习教育无法寄希望于其在家期间的课前预习、课后延展。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依靠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探索了在地化教育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

构建在地化教育视角下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途径主要来源于课堂,因此教师需要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打磨,设计通过学生的自学、对学和组学,从而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范式,短时高效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这就是学校提出的“师生共同学习笔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教师五环节备课”为基础,以“师生共同学习笔迹”为核心,以“双师课堂”为辅助,以“全面痕迹教学”为完善,以“科学全面考核”为督促的新型学习方式。该模式突出“笔迹”的思考、存留和升华,针对一个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内容向两头延伸,让教学在各个环节深度“留痕”,实现了真正的高效——课堂回归、学习回归、作业回归。学生在校可通过“师生共同学习笔迹”高效教学模式完成全部学习任务,解决了其难以自主在家预习、复习的难题。

 

       “师生共同学习笔迹”高效教学模式的推进,一是实现了“全面+特长”的学生发展目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合作、探究、交流的机会,使课堂变得更加民主和谐,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日渐高涨。学生与自己对话,师生、生生互助,保证了其“动脑、动口、动笔”的参与积极性。二是实现了“合格+特点”的教师发展目标。学校一切工作进入“师生共同学习笔迹”时间频道,体现了时态上的“共同”。三是实现了“规范+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笔迹”的施行,带动了学校的研究之风。“笔迹”是教材,是习题册,是错题本,是考试题,是成绩单;师生共同完成的“笔迹”,是一个偌大的资源库,是契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在地化教育乡村课堂模式的范式。

 

 

开发在地化教育视角下突显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地化教育强调要从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尊重本地经济、文化、历史、生态甚至是艺术的基础上,将真实世界的需求和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扎根当地实际开展教育学习。基于此,我们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学校统筹、教务处牵头,结合地域特点开发了“家乡·上品”系列校本课程。

 

       “家乡·上品”系列校本课程的设计既符合实际,又不拘泥于具体问题;既注重前沿科技,又不脱离原有认知;既注重培养结果,又注重培养过程。课程设置的内容中根据季节变换,安排辽中寒富苹果、辽中玫瑰、辽中鲫鱼、辽中大米、辽中葡萄五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孕育、生长过程的相关知识,安排简单加工制作、美味营养、经济效益等方面内容,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乡村场域,使其亲身参与家乡建设,从而激发其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厚植乡村发展人力资本。该校本课程的实施,实现了在地化教育“依托地方,发展地方”的新型教育理念,为破除乡村学校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创新在地化教育视角下强化核心素养的学科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注重实践育人,努力实现知行统一。学科实践活动课时安排要落实到每个学科,每个年级和每个课时中。对此,学校结合地域特点,以学科素养为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各学科素养要求,确定一个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主题,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活动。采用实验、观察、调查、探究、模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获得触及学科素养要求的深刻体验。教师结合学科内容特点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最终达到自主获得问题答案的目的。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一要源自生活,确定问题,注重学科与生活的融合;二要聚焦任务,设计项目,建立学科与学科的融汇;三要搭建支架,实施项目,实现学科与社会的融通。教师根据各学科实际,综合运用以研究为主、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为主、以项目设计和技术实践为主的三类相互融通的学科实践活动。

 

 

提升在地化教育视角下乡村教师的师德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乡村教师是保障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是缩小教育差距、维系教育公平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因此要振兴乡村教育,提升教师的师德至关重要。高尚师德是好老师的核心素养,能激发出强大的力量。学校以“铭”“明”“鸣”“名”为引领,全面提升教师师德。

 

       学校通过“铭”“明”“鸣”“名”的引领,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教师能够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增强了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感知力和付诸实践的执行力,其师德素质的提升促进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教师愿意成长,主动成长,共同成长,努力成为立己达人、成就自我、享受教育生活的“幸福者”。

 

 

探索在地化教育视角下学校均衡发展的路径

 

 

       义务教育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不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即义务教育的数量特征和质的规定上都要体现“平衡”的特点;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平衡,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的平衡。学校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校内均衡。

 

       学校在硬性设施完全均衡的条件下紧盯软件配置。在实现基本均衡的过程中,师资配置被视为最重要的软件配置部分。学校依据教师的档案,将其性别、年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成绩、团队意识等纳入系统,进行科学的权重考核,用数据说话。学校打造“双师”课堂,进行线上直播。打磨成形的课堂,年部共享,优势互补。针对学生课外时间与课程内容同步视频,包括作业解题也都同步上传,学生扫描二维码即可分享。利用空中课堂,使区域内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等形成常态的教育资源,既做到满足师生需求,又做到优质课全覆盖,使课堂提质成为可能。学校强力推进名优校长工作坊和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到典型引路与教学相长,从而达到区域内的优质均衡。学校以目标统领、路径创新、效果支撑为指导,垒筑均衡思想、均衡师资的“大堤”,输送课堂提质、课程优化的“活水”,添加研修提高、考评查促的“养料”,为乡村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以上内容为文章节选

 

(责任编辑:赵昆伦)